大潮起珠江,奋斗当争先。躬逢广东省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历史机遇,我有幸作为驻村选调生投身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的火热实践。从书斋走向田野,从理论迈向实践。参与典型村培育工作的日日夜夜,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实践者。两年时光,我亲眼见证了古村的“蝶变”,也在躬身实干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
巷陌细琢焕新颜:用绣花功夫厚植为民情怀
初到南亭,历史底蕴深厚与基础设施老旧的鲜明对比便让我印象深刻:道路破损、扬尘水浸、占道经营等问题困扰村民,东社公园、颐康服务站等公共场所也亟待提升。这些“痛点”不仅困扰村民日常生活,也制约古村长远发展。改变,始于科学细致的调研与谋划。南亭村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典型村培育的突破口。那段时间,我与村干部们踏勘村内的大街小巷,记录每处需要改进的节点。我们多次召开座谈会,将村民所提的意见开列为“需求清单”。我们积极争取各级帮扶资金,邀请设计团队实地勘察,量身设计涵盖村内道路、停车场、公园及颐康站等微改造项目,决心用“绣花功夫”让村庄“焕新颜”。当压路机压实最后一车沥青,平坦的道路、规整的停车场、添置新设施的公园、翻新后的颐康站与整洁的巷道共同绘成一幅崭新的乡村画卷。这场人居环境“攻坚战”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始于细微,只有沉下心、俯下身,用耐心细致的“绣花功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做起,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根基。
破立提质育动能:用市场思维培育产业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南亭村拥有一条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其中的上百宗村属物业是集体经济重要来源,但以往采用的“村直租、分散管”模式,业态零散,商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品牌效应。面对典型村培育的更高要求,我们决定借“百千万工程”东风,推行整体发包出租,引入专业市场运营。通过区“三资”平台招标,我们优选了具备乡村商业运营经验的企业。专业公司入驻后,我们与之合作,共同对商业街进行了系统性提升。通过升级消防、顶棚、路面,消除安全隐患;统一规划外立面,融合岭南特色与现代元素,让商业街面貌焕然一新;合理布局业态,结合周边群众需求引进连锁品牌和特色商户,形成差异化互补格局。如今的南亭商业街,正成为周边群众消费打卡的新地标,也为村集体带来持续可观的收益,带动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这一转变让我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突破路径依赖,善用市场化手段优化盘活存量资源。
凝心聚力善治理:用“三治融合”践行群众路线
乡村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在典型村培育中,我们特别注重“三治融合”,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我们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并创新议事形式,建立村民议事厅、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平台。同时,我们还依托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开展重大项目“满意度测评”,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依托“百千万工程”,上级部门为我们聘请了驻村法律顾问,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等问题组织专题普法讲座,并为村民及村集体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不仅帮助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更让法治意识在乡村扎根。我们还深入挖掘南亭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村内的关氏宗祠、黄氏宗祠在典型村培育中焕发新生,成为展示先贤事迹、传承家风家训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治理筑牢精神根基。我深切感受到,惟有充分尊重民意、汇聚民智,才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善治与久安。
时光无言,奋斗有痕。在珠江滚滚浪潮中,我愿继续在南亭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用青春续写“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的新篇章。
重庆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