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玛曲县,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高寒缺氧,环境艰苦。长期以来,如何在这片“物理高地”上筑起“党建高地”和“人才洼地”,是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干部为要、基层为重、人才为本”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符合高原民族地区实际的组织工作新路径,着力锻造一支具有“高原特质”的忠诚干净担当干部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铸魂补钙,在雪域高原筑牢政治忠诚的“压舱石”。高原环境可以缺氧,但干部的精神世界绝不能“缺钙”。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其作为抵御严寒、砥砺初心的“精神氧气”。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的“高原特色”。针对牧区地域辽阔、党员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不仅依托党校进行集中轮训,更开创了“马背宣讲队”、帐篷式“党员中心户+游牧转场站”、“功能型服务站”等送教上门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翻译成藏语通俗读本,用乡音土语传递党的声音,确保党的“天线”精准连接到草原牧区的“地线”,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基因”。将政治忠诚作为检验干部政治忠诚的“试金石”。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深入考察干部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现实表现,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实践淬炼,在基层一线搭建磨砺干部的“大熔炉”。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坚信,玛曲的艰苦环境,正是锤炼干部能力、检验干部担当的最佳“熔炉”。一是推动干部“下沉”。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新录用公务员、年轻干部必须到乡镇、村社蹲苗锻炼,参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矛盾纠纷调解等急难险重任务。近三年,我县23名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快速成长为懂牧区、爱牧民、善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注重实绩“赛马”。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建立实绩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我们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设置“红黑榜”,对在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民生服务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固本强基,在草原深处建强攻坚克难的“桥头堡”。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我们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让党的旗帜在每一顶帐篷、每一个牧业点上高高飘扬。一是实施“支部亮星”工程。开展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创建活动,改造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使其成为集党务、村务、医务、文化服务于一体的“草原上的红色灯塔”。二是赋能“头雁引领”。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同时,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配强村级班子。例如,欧拉镇党委通过扶持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合作社,带动了39户牧民增收,实现了“建强一个支部、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
引育并举,在黄河首曲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港”。面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才难的问题,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一是打好“乡情牌”柔性引才。建立“玛曲籍在外优秀人才库”,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聘用、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医疗卫生、教育、畜牧等领域专家返乡服务。二是优化“软环境”用心留才。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修建人才公寓,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政策。更重要的是,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舞台,让他们在专业领域有职有权,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归属感,真正让“稀缺人才”在高原也能“如鱼得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玛曲的组织工作,就是在与高海拔较量、与艰苦环境抗争中,不断砥砺初心、践行使命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斗志,不断深化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努力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高原组工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新的挑战!
重庆市渝联建材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