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车间“链”出富民路
发布时间:2025-10-30 浏览人数:5463

云南省泸西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在做大做强小香葱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建设小香葱烘干车间,有效破解群众就业难、集体增收慢、产业升级缓等问题,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路径。

贯通产业衔接链,推动从“单一种植”向“融合发展”转变。泸西县小香葱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复种面积45万亩次,年产量116万吨,已成为全国小香葱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种植基地。过去,因产业链条短、保鲜难度大、价格波动频繁,一度陷入“鲜葱困局”。为破局增效,当地在白水镇建成集清洗、分拣、烘干、包装于一体的小香葱烘干车间,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产业从种植向清洗、烘干、精深加工、储运等环节延伸,形成“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新格局。烘干车间如同产业“稳定器”和“增值器”,不仅缓解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还将次级品、尾菜转化为高附加值干制产品。目前,车间日加工鲜葱能力达35吨,产出干葱3吨,产品附加值提升约3倍,带动周边5200余亩种植基地标准化生产,产业韧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

打通就业直通链,推动从“外出务工”向“家门口上岗”转变。针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渠道窄、收入不稳的难题,泸西县创新实施“党组织+劳务公司+车间+农户”用工模式,统一开展招募、培训与劳务管理,推动群众就近稳定就业。目前,小香葱烘干车间已带动500余人次长期就业,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车间运营充分尊重农事规律,采取“旺季全力生产、淡季维护设备+弹性用工”机制,实现群众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让家门口宝妈、留守老人等农村闲置劳动力50余人次在家门口就业,小香葱烘干车间成为了“离家近、门槛低、收入稳”的“家门口就业幸福里”。

激活资源增效链,推动从“闲置场地”向“多元利用”转变。为破解烘干车间在加工淡季设施闲置、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泸西县统筹整合村集体资源,探索“一场多用、错时共享”集约化运营机制。在香葱加工淡季,将具备良好通风、硬化、设施齐备的车间场地,规范转变为临时时鲜水果交易市场,配套完善标识引导、卫生保洁、秩序维护等服务,有效解决周边果农长期以来“交易分散、管理缺位、安全隐患多”等难题。该模式成功实现了“一场地两用途、闲时不闲置”,不仅大幅提升集体资产使用效益,更有力支撑了周边万亩高原水果产业的规范交易与提质增效,带动600余户果农实现“家门口”便捷销售,助农增收6750余万元。

筑牢发展反哺链,推动从“产业增效”向“强村富民”转变。白水镇善导村党总支牵头,联合永宁乡阿峨、法衣两村探索“跨村联建、资源共享”,以项目资金配套建设设施设备,并按比例持有车间资产,通过“厂房+设备”捆绑租赁实现稳定收益,每年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不断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集体经济收益定向用于农田水利、产业路硬化、优质种苗推广等建设,形成“党建引领、产业支撑、集体增收、强村富民”的良性循环。烘干车间对原料品质的高要求,倒逼种植环节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制定推广“无染色、保品质、可溯源”的小香葱种植规范,顺利孵化1600余亩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70户农户实现亩均增收3000余元,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擦亮泸西小香葱“金字招牌”,为区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