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链串起致富路 艾山下涌动共富潮
发布时间:2025-10-27 浏览人数:1307

初夏的艾山层峦叠翠,古树掩映的民宿院落里飘出袅袅茶香。山腰处,几位头戴草帽的村民正对着手机直播推介时令樱桃,镜头里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片土地上的火热景象,正是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以组织振兴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的生动诠释。

组织筑基——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踏进艾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委指挥中心,一面巨大的动态地图引人注目。讲解员指尖轻点:“红色代表正在推进的土地流转区块,绿色是民宿集群带,金色是订单农业区。”地图上流光溢彩,清晰勾勒着发展的脉动。洋河镇党委破旧立新,整合周边村庄,创新构建“1+4+5”组织联建体系——一个片区党委统揽全局、运筹帷幄;联动四个村级党组织,拧成一股绳;下辖规划建设、土地流转、高效农业、文旅融合、基层治理五个实体化专班,协同破难攻坚。这片曾经零散的土地,在组织纽带串联下迸发出惊人合力。

最令外来游客称道的是那融入风景的“红色服务”。服务台上,党建读物与花花绿绿的旅游指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这个由党群服务中心与游客中心巧妙“双中心融合”而成的空间,日均接待咨询量超200人次。既是政策宣讲的红色阵地,又是文旅服务的温馨港湾,更承载着农产品展示、乡土文化推广的使命,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与产业兴村如何美美与共、携手同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产业融合——促“单点开花”成“全域共生”

站在张家村智慧农场的观景平台极目远眺,科技感扑面而来,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三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的荒坡地。洋河镇党委大刀阔斧,整备整合张家村闲置土地资源,“筑巢引凤”,成功撬动4亿元社会资本注入,打造出这座高标准的数字农业示范园。昔日的“沉睡荒坡”,在组织引领与资本加持的双重催化下,摇身变为驱动一方经济的强劲“产业引擎”。

这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奇迹,在洋河大地处处上演。加工业赋能农业:益海嘉里生产基地内,金黄的麦浪在这里“蜕变”:颗颗饱满的麦粒在全自动化的精密管道中穿梭,经过多道工序,魔术般转化为雪白细腻的高端面粉。“我们精准对接源头”,技术员老张擦了把额头的汗珠,笑容朴实,“与22个村的合作社签了千亩订单农业协议,建立稳定供应链。每斤收购价稳稳高于市场价0.3元!就这一项,村集体年增收稳稳超百万!”沉睡资源焕新颜:四公里外的曹家庄,堪称蝶变范本。依托宅基地改革盘活的宝贵空间,23套曾经风雨飘摇的破旧农房,在精心设计、统一运营下,华丽转身为各具特色的旅游驿站集群。3800平方米的腾挪空间被“点石成金”,巧妙植入了古朴茶舍、精品民宿、农家餐厅、文创工坊等多元业态。昔日的断壁残垣,如今成了文旅融合大戏的鲜活舞台,游客的欢声笑语在古韵新声间回荡。

红利共享——从“个体增收”到“集体共富”

雨后初霁,冷家村的樱桃分拣中心忙得热火朝天。“咱现在是‘三金农民’,不对,该叫‘四金’!”村民王大姐麻利地将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樱桃码放整齐,言语间洋溢着掩不住的喜悦。她掰着手指,一笔笔细数自己的“增收账本”。土地流转有“租金”:“6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啥都不用操心,每年稳收7200块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在镇上樱之语樱桃基地干些采摘、包装的活儿,活儿不重离家近,一年稳稳当当42000块!”合作社分红增“股金”:“入了合作社的股,去年底一下子就分了6000块!”村里发展享“奖金”:“咱村集体有收益了,听说年底还按表现给发效益奖金嘞!”在洋河镇,像王大姐这样享受“四金模式”红利的村民已有2300余人。

夕阳下的洋河小广场,老人们围坐着收听惠民政策广播。不远处的宣传栏上,张贴着省级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验收通过的喜报。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土地租金、就业薪金、分红股金、效益奖金如溪流汇入百姓口袋,洋河镇用实践印证着组织链串起的共富之路,必将在阡陌间延伸出更壮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