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诗画张湖的“富美”新篇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人数:1261

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故乡,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张湖村,一条条整洁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幅幅手绘墙画栩栩如生,精心打造的“小三园”花香四溢,百米唐诗长廊浸润乡风文明。

近年来,张湖村党总支围绕“生态活村、产业兴村、文化立村”的建设目标,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以文化传承推动乡风文明,以多元产业筑牢振兴根基,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

破局“巴掌小田”:涝洼地里种出千亩荷莲产业

张湖村有7000多亩土地,其中1600余亩耕地被分割成2000多块“巴掌田”,田埂占比超15%,地块零散、地势低洼,雨季经常积水成涝,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机械化作业难推进,传统农作物种植产量低,土地潜力难以释放。

为破解困境,张湖村党总支主动求变,确定“向水而生”的发展思路。

2018年秋收后,村里启动“小田变大田”工程,拆除田埂3000余条,新增耕地500多亩,修建“三横四纵”灌溉渠,让水资源利用率跃升至85%。昔日“积水成涝”的涝洼地,如今成了水生作物的宝藏田。村党总支乘势而为,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4000余亩低洼地统一规划,引入马氏莲藕种植企业,规模化发展生态莲藕种植产业,种植莲藕3000余亩。凭借优良的莲藕品种、极佳的土壤水质、上乘的色相口感,“张湖生态藕”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也衍生出一条“赏荷花、观荷叶、采莲藕”的荷莲种植特色产业链。

如今,千亩荷塘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产业盛景,沉睡的沃土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也为水质净化筑起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引来各种禽鸟在此栖息繁衍。曾经的生态劣势变成生态优势,又转化为集体经济动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共赢。

跨越“单一种植”:三产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土地资源盘活后,村党总支立足资源禀赋,以“藕”为纽带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从“单一”向“多元”、从“一产”向“三产融合”跨越。举办“荷花节”、特色莲藕宴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打卡,鼓励村民发展桑葚、苗木、艾草、蔬菜、水产等种植养殖业,构建起“莲藕+桑葚+中药材”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深化农业与加工、电商、文旅产业融合,把“田间”变成“景区”,把“荒山”变成“药谷”,打造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优质农产品变成游客青睐的体验项目和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实现多业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村民喻顺才依托荷塘生态环境,在家门口种植了10亩桑葚园,既做鲜果销售和采摘,又开发桑葚干、桑葚酒等养生食品,旺季月收入超过3万元。在外能人方孝全返乡创业,结合本地水土特点引进优质薄荷品种,流转80亩土地种植成功后,带动村民扩大规模,种植200余亩薄荷、何首乌、虎杖等中药材,年收益达到80多万,并与汉方药业湖北有限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让村民稳定增收有了“定心丸”。

产业落地,活力倍增。如今,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拿到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又能赚取务工费,还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张湖村集体收入增至8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五年实现百倍级增长,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越发清晰。

坚持“文化兴村”:推动精神富足赋能乡风共富

乡村发展,物质富裕是基础,精神富足是关键。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兴村”发展理念,以张继诗韵为核心,修建“张继诗词长廊”“张继文化广场”,成立“张继诗社”,举办“灵秀湖北·四季村晚”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让村民感受诗词文化魅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传家风立家训”和“最美书香家庭”“党员示范户”评选、开展端午诗赛、家风故事会等活动,用榜样力量倡导文明新风,让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乡风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产业兴旺、生活富足,诗人笔下的“愁眠”早已被村民的“欢歌”所取代。11个村组全部实现了“公路户户通”,平坦的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户,90%的村民用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洋楼。每天晚上,张继文化广场热闹非凡,跳广场舞、打篮球、练八段锦、跳绳比赛……各种群众活动轮番上演,夜空中回荡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村容整洁美观,村风文明淳朴,村民人心齐、干劲足,张湖村党总支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实现了同频共振。如今的张湖村,“颜值”“气质”同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节节高”,春有桑葚甜、夏有莲藕鲜、秋有药材香、冬有诗韵暖的“富美”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