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坡平的“稻”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25-10-09 浏览人数:7454

秋风起,稻花香。沿着蜿蜒的“最美公路”走进村子,但见村居靠山贴水,疏密有致。村子的生态景观优美宜人。树龄超百年的大榕树与香樟树,树姿挺拔雄伟,蓊蓊郁郁。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处处充满生机的古村落,也曾面临着“土地零散难管、传统种植低效、年轻劳力外流”等发展困境。

扎根红土,乘着“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坡平村在党建引领下正向新而行。从2021年到2024年,它从省定贫困村变身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示范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30万元增至79.5万元。红土之上,黄江水畔,一幅稻丰民富的斑斓画卷正徐徐展开。

零散地块变“粮田”,筑牢产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驻村后,我跟着村党总支书记走遍坡平村的田埂,摸清了耕地家底——村东曾有1500多亩西瓜棚,占了全村近半耕地,长期种植经济作物不仅让土壤肥力下降,也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不符。

2022年,为落实镇党委、政府的部署,推进“非粮化”整治工作,村里决定拆除大棚改种水稻,消息一出,质疑声此起彼伏。“棚子拆了,稻子产量不行咋办?”“我搭棚投了十多万,说拆就拆,损失谁补?”种瓜大户老陈更是直接找到村委,态度坚决地反对。

面对如潮的质疑,村党组织没有“硬推”,而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创新“党员联户包干”机制,挨家挨户宣传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另一方面,给村民细算“种稻保价收购+补贴”明白账,打消大家“没收入”的担忧。

一子落,满盘活。土地流转和“非粮化”整治这关键“一子”,为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扫清了障碍。如今再走进坡平村的稻田,满是“科技范儿”:植保无人机穿梭田间,水雾均匀洒向灌浆期的稻穗,种粮大户孙大哥笑着介绍:“田块连片后,5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1800亩叶面喷肥,每亩服务费才四五块,比人工省了一半多!”

借势“百千万”,好田结出“黄金穗”

要说坡平的底气,还得从脚下的土地算起。这里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明显,靠着这好底子,乡亲们先是填饱了肚子,可怎么把田底子变成金盘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我们基层工作者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这些年,我们锚定优质稻产业,一步一个脚印筑牢根基:2022年3月,我们积极对接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共建水稻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基地;同年7月,成功引进种业公司,建立百亩良繁基地。而最让我难忘的,是去年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当时我们启动了生物菌肥完全替代化肥农药的试验项目,起初,面对那些轻飘飘的生物菌肥袋,村民们心里就打了鼓:“没见过这新鲜玩意儿,真能比化肥管用?”“万一减产了,一年辛苦不就打水漂了?”正当大伙儿犹豫时,老书记果断拍板:“我是书记,我先试!赔了算我的,成了全村都沾光!”老书记这句话,就像一颗定心丸,慢慢解开了村民心里的疙瘩。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能蛮干,得结合实际、顺着民心,才能走出双向奔赴的路。如今,好田、好种加好技术,坡平村的稻穗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穗”。

产业链上“促共富”,好粮变成“真金白银”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我们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等方式,将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育秧、收割到烘干、销售全链条发力。

镇里协调收割机统一作业,提高了收割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盘活旧厂房建成大米加工厂,两小时就能完成新谷烘干,有效保障了稻谷的品质。此外,引入优质企业对我村的优质稻进行加工收购,让坡平村的大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前阵子,种粮大户庆平哥拉着我看他的收购单,说道:“以前守着5亩‘望天田’,亩产最多600斤,还愁卖!2025年优质稻亩产突破1400斤,一年的纯利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多!”看着他粗糙的手掌,我忽然明白了:基层工作者的成就感,从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村民说“日子有奔头”时,眼睛里闪的光。

稻浪千重,初心如磐。这条越走越宽的“稻”路,不仅是一条科技兴农、产业旺村的发展之路,更是一条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同行之路。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上耕耘,让坡平的“稻”路越走越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