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钳”出“大振兴”
发布时间:2025-10-10 浏览人数:7104

金秋时节,黑龙江省鹤岗市“寒地小龙虾”品鉴推介活动现场,鲜香扑鼻间,一场“虾王”争霸赛燃动全场。13家养殖户同台竞技,东山区新华镇永利村党员郑国生报送的小龙虾脱颖而出——单体重达92克,20尾总重2.88斤,他不仅摘得“虾王”桂冠,更获评“养殖能手”。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东山区以党建为魂、以党员为锋,推动寒地小龙虾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生动实践。

田间课堂“赋能”:把技术送到养殖一线,党员先试蹚出致富路

“过去只懂种水稻,养龙虾想都不敢想,怕赔本、没技术。是区里的培训和党员带头,让我们敢闯敢干了!”郑国生的话,道出了永利村养殖户的共同心声。面对“寒地能否养好小龙虾”的课题,东山区跳出传统课堂模式,将党员教育“搬”到塘埂边、稻田间,打造“需求导向”的实践课堂。一方面,组建由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区农业局技术骨干构成的“先锋讲师团”,推行“点单式”培训——养殖户缺啥学啥,技术弱项在哪补哪。从虾苗筛选、水质调控,到饲料配比、病害防治,全链条、沉浸式指导,把专业技术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操方法。另一方面,锚定“本土化培育”,将寒地小龙虾养殖基地打造成党员教育“试验田”,鼓励有闯劲、有文化的党员率先示范。2023年,17.5万尾小龙虾“落户”永利村,郑国生第一个响应,把自家水田改造成虾稻共作试验田。在哈尔滨农科院“南繁北养、自繁自养、繁育养分离”技术支持下,试验田每亩产出效益可观。新华镇党委趁热打铁,推行“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帮带机制,党员手把手传经验、教技术,打消了村民顾虑,全村养殖热情高涨,寒地小龙虾养殖迅速铺开。

一线亮身份“连心”:网格服务解难题,闭环机制破产业梗阻

“党员冲在前,我们跟着干就有底!”这是养殖户对东山区党员服务的直观感受。党员教育既要“富脑袋”,更要“促实干”,东山区通过创新载体,让党员身份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一线“亮”出来。围绕小龙虾养殖全环节,精准设置技术指导、水质监测、销售服务等先锋岗位,引导党员依特长认领,明确职责、靠前服务。同时,深化“网格化”管理,将全镇党员嵌入基层治理网格,网格党员常态化走访塘口农户,第一时间收集技术难题、资金需求、销售困扰等问题,汇总反馈至镇党委。镇党委快速响应,组建“党员助农服务队”上门解困,形成“党员前端发现—组织中间联动—资源后端支撑”的服务闭环。此外,定期召开“院落议事会”,镇党委、村“两委”与党员代表、养殖大户、普通农户围坐交流,共商产业发展规划、破解养殖难题,让服务更接地气、更合民心。

成效落地“绘景”:产业红火促增收,党旗高扬美乡村

在党建引领和党员带动下,东山区寒地小龙虾产业结出硕果。“寒地小龙虾”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民纷纷到现场订购,区机关党员化身“网络主播”助力直播带货,小龙虾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热辣”新引擎。党员的示范作用不止于产业发展。在党组织号召下,农村党员主动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带头清理沟渠、美化庭院、参与村道绿化,“携手共建和美家园”从口号变为行动。如今的东山区,乡村道路整洁、庭院雅致、沟渠通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下一步,东山区将持续深化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完善“田间课堂+实践载体+成效转化”工作机制,引导更多党员在乡村振兴舞台上担当作为,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