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党员中心户桑吉扎西正在帮助年迈的牧民清点牛羊数量。他的摩托车上插着一面小小的党旗,在草原上格外醒目。“有困难找党员”已成为碌曲牧区群众的口头禅,党的旗帜在草原上飘扬,党的服务在帐篷里扎根。近年来,甘肃省碌曲县创新打造“红色牧歌‘碌’力同行”党建品牌,将党组织力量深度嵌入牧区生产生活各个环节,构建起牧区党建新格局。通过“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水平”的规划,年内打造牧区党建示范点位9个,实现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力的有效提升。
组织体系与工作模式双轮驱动。碌曲县构建起“行政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在牧区的全覆盖。通过精准摸排,在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成立党总支,按照区域均衡、就近服务原则划分85个党员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联系3~5名党员,形成“一户带一片、多片带整体”的工作格局。这一组织体系的创新,有效破解了牧区居住分散、服务半径大的难题。在创新工作模式方面,“多拉模式”在全县24个行政村全面推广,通过群众投劳、适当补助、自建自管的方式,激发牧民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年内推进50名优秀党员担任村民小组组长和网格长,在项目建设中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十户联产”模式则立足优势共建,成立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年内推动形成60个生产适度规模化的联产单元,实现养殖标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两种模式与组织体系建设相辅相成,不仅创新了牧区党建工作载体,更有效激活了内生发展动力。
队伍建设与教育管理同步提升。党员先锋队伍建设是碌曲牧区党建的重要支撑。碌曲县严格落实农牧村发展党员全程纪实“45678”工作法,推进党员“五式”分类管理。年内选树宣传先进典型15名,让党员在岗位上树形象、群众中显作用。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题,各村党支部建立流动党员台账,确保流动党员“离村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乡村头雁队伍的培育成效显著。建立“能进能出、优进劣退、动态调整”的后备力量培育机制,对48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实施专题培训、跟岗锻炼、导师帮带等补短提能措施。落实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换届蓄足“源头活水”。目前,23名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为183名村干部建立履职档案。教育管理体系特色鲜明。创新构建“三站式”教学点,通过村级党群服务讲学站、草原讲堂助学站、党员中心户领学站,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计划2年内对697名农牧村党员进行集中培训,探索成立乡镇党校,选派20名领导干部开展“流动党课”送教下村。针对部分藏族农牧民党员汉语表达理解能力不强的问题,实施“结对帮教式”管理,开展双语培训班。
治理体系与服务效能协同增效。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新突破。建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派出所所长、民警进乡村班子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组建“流动巡回法庭”“流动法律服务站”,每季度在24个行政村开展1次流动服务,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民服务体系紧盯牧区特点,建立临时“帐篷综合服务中心”,做好转场期间安全保障、综合便民等服务。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草原深处,提供交通保障、物资供应、病害防治等贴心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在党组织引领下,治理服务成效显著提升,牧民转场组织更有序、信息更畅通,转场行程时间平均缩短15%~20%,牲畜损失率大幅降低。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敏高效,例如尕海镇秀哇村长达5年的草场纠纷在党员中心户的调处下成功化解。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得到全面规范,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红色牧歌‘碌’力同行”党建品牌的深入推进,碌曲县基层党组织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高原牧场上,一曲曲党群同心、携手奋进的动人乐章正在奏响。
梁平青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