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往往藏在最贴近民心的角落。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梅硐镇的农民夜校,正是这样一处充满治理智慧的“民生课堂”——派出所负责人以“每场必到”的坚守筑牢平安防线,镇级多部门以“按需参与”的协同传递政策温度,将安全生产、反诈防骗、纪检监督、惠农政策等内容,转换成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这一实践生动践行了宜宾市“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的工作导向,以灯火为媒,在夜色中搭建起平安建设与民生服务同频共振的桥梁,为山区乡镇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每场必到”的坚守:平安乡村的基石工程
夜幕下的梅硐镇农民夜校,总能见到派出所所长的身影。他手持真实案例手册,用“高价收粮先交定金”“冒充社保人员要保证金”等涉农骗局警示村民,手把手教老年人开启手机短信拦截功能,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安装步骤编成顺口溜。
梅硐镇地处长宁南部山区,村民多以种植养殖、竹木加工为业,安全生产隐患与电信诈骗风险并存。派出所所长“每场必到”的背后,是对乡村治理痛点的精准把握:农忙时聚焦农机安全、森林防火,秋收后侧重粮食收购诈骗防范,汛期则强化地质灾害避险知识普及。这种“应时应需”的宣讲,让夜校成为平安建设的“移动课堂”,正如宜宾市乡村治理工作会议强调的“治理资源下沉要贴合群众急需”,梅硐镇用灯火下的坚守,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安全防线。
“多方协同”的联动:基层治理的合力密码
农民夜校的讲台从不孤单。在派出所安全宣讲的基础上,镇纪检干部带来“微腐败”案例剖析,用“虚报种粮补贴”的身边事解读政策红线,把“有事找纪检”政策推广到群众心中;民政干部详解养老医保新政,农业技术员现场解答害虫防治难题。
联动宣讲释放出“1+1>2”的治理效能。当派出所讲解的“转账前先核实”遇上银行职员的“汇款用途必说明”,形成了财产安全的双重防护网;当纪检干部的政策解读结合民警的普法宣传,让村民在知晓权益的同时懂得依法维权。宜宾市提出“要推动治理资源下沉乡村”,梅硐镇的实践给出了具体答案:通过夜校这个纽带,将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整合为“民生服务包”,让政策红利与法治保障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
“灯火长明”的实践: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
农民夜校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路径,更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底色。派出所所长在宣讲中总会带着“警务背包”,里面装着待送的身份证、户籍新政手册,甚至还有为留守老人准备的常用药品,课后顺便化解邻里田埂纠纷、核实安全隐患。这种“宣讲+服务+调解”的模式,深刻诠释了四川省委“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
从数据看治理成效:自夜校常态化开展以来,梅硐镇电信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超30%,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村民政策知晓率从不足60%提升至95%以上。这组数字背后,是夜校从“单向宣讲”到“双向互动”的升级——村民提出的“竹木加工防火技巧”“农产品销路对接”等需求,已纳入镇政府季度工作清单。正如宜宾市强调的“基层治理要答好民生考卷”,梅硐镇的夜校灯火,正是用“接地气”的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
夜校不散场,治理无止境。梅硐镇以农民夜校为支点,撬动平安建设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既落实了省市会议精神,更探索出山区乡镇治理的新路径。这盏照亮夜晚的灯火,终将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永不熄灭的“民心灯塔”。
梁平青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