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池镇龙冠社区的李大姐,专程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表达感谢。对她而言,网格员已是家人般的存在:从纠纷调解、产业补助咨询到家中水管维修,网格员都第一时间帮忙解决。网格员就像贴心的“生活管家”,让各种难题迎刃而解,日子越过越舒心。
从清晨到夜晚,一句“有事儿找网格员”,渐渐成了龙池镇居民遇到难题时的“定心丸”,让“小网格”里的民生温度不断升温。
“渝里乡商”:以场景化共治绘美好画卷
龙池镇创新构建起“渝里乡商”议事协商机制,建成边城和事堂、议事小院、文化广场,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治理。
边城和事堂成为矛盾化解、守护平安的“前沿阵地”。无论是邻里间的口角争执,还是家庭内部的琐事纷争,经验老到的网格员都会耐心倾听,情理交融巧妙化解矛盾。你一言、我一语,疙瘩慢慢解开,关系愈发融洽。
根据群众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套餐”,比如,联合法庭、派出所开展法理讲解,把法律知识送到家门口。居民王大姐说:“社区不仅解决了土地确权纠纷,还帮我理清了土地政策细节,服务贴心又到位。”
议事小院是群众参与村居事务的“议事厅”。网格员田兴举定期到小院,与群众就公共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问题各抒己见。根据大家的建议,合理规划停车位,增设垃圾分类点,让社区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近日,有商户反映农贸市场臭味熏天,网格员田兴举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排污管道堵塞,他立刻协调物业疏通管道,加装防臭装置,很快得到改善。
文化广场则是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大舞台”。节假日里,广场上举办着各种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居民们欢聚一堂,共享欢乐时光。这里还定期举办健康义诊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家门口。截至目前,“渝里乡商”平台已累计开展议事调解活动160多次、组织暖心服务100多场,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多彩。
“四步工作法”:变治理堵点为服务亮点
“以前经常性停水,现在吃水很方便了,随时都有!”龙池镇白庄村村民白大姐指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开心地说。这正是白庄村运用“走、议、办、访”四步工作法,破解治理难题的一个典型案例。
“走”,就是网格员走到群众中间。每天不同时段,他们穿着红马甲,拿上民情笔记本,深入村民家里,收集诉求需求。正是在这样的深入走访中,网格员发现白庄村部分村民家中经常停水——原来是主管道老化漏了。
凭借“民情”笔记本,哪村哪组哪户存在什么困难都清晰明了。记下来只是第一步,还得商议解决办法。众人的事众人议,一场场“接地气”的议事会,你说办法、我提建议,把解决思路议清楚。
把事情办得周到圆满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简单问题马上办,复杂问题合力办,棘手问题盯着办。在白庄村,无论是饮水难题还是出行障碍,网格员都会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处置。
事情办完了,还要常“回头看”。解决好的问题,及时告知结果;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事件,则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持续跟踪落实解决,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借助“四步”工作法,白庄村把基层治理的堵点痛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亮点。
“‘141’智治体系”:让民生账单变幸福清单
有邻里纠纷,网格员秒报“141”基层智治平台,随即上门调解;电线挂在树枝上存在安全隐患,小程序上报后,排危力量迅速赶到……如此高效的处理效率,正是龙池镇推行“141”智治体系的生动体现。
该治理体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隐患排查、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暖心的网格化服务,保证10分钟快速响应、30分钟现场处置,真正实现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前段时间,网格员在手机上收到“141”平台事件预警,原来,在建国村319国道上有大货车超载运行,货箱中的砂石洒落一地,影响安全出行。网格员获悉后,迅速喊话并拦停货车,对司机进行批评教育,并上报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协调应急力量现场排危。整个事件从收到预警到处置完成,不到一小时。
更令人欣喜的是,“141”智治体系还带动了村民参与治理。村民自发组建道路“巡查小队”,以往乱扔垃圾的居民也主动加入监督行列。“巡查小队”带来的不仅是道路环境的改善,更是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高效治理的背后,是精细的网格支撑。龙池镇按“镇—村—组”将辖区划分为26个实体网格,优选配齐“一长三员”,83名网格员(长)就像一张“毛细血管网”,把服务精准送达每家每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141”智治体系用高效响应、精细服务,把民生诉求变成了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回响,彰显出基层治理的新效能。
从“渝里乡商”到“四步工作法”,从“‘141’智治体系”到居民连连点赞致谢,龙池镇正以一个个小而暖的网格微服务,书写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每一件小事的解决,都像种下一颗“幸福种子”,在群众心坎上生根发芽,最终结出幸福果实。
梁平青商会